咖贰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作者|秦 朔 熊玥伽

编辑|李国政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编者按

风雨兼程30年,中国汽车乘新能源之势强势崛起,最典型代表当属比亚迪。

从艰难起步到全球瞩目,比亚迪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闯出一片天地,一路渡过无数难关,完成一次次超越。

2024年11月18日,比亚迪举办成立30周年和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纪念活动,亮相新书《工程师之魂:比亚迪三十而立(1994-2024)》。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演讲中,分享了30年创业历程中的汗水和泪水、光荣与梦想。

他强调,比亚迪能走出至暗时刻,靠的就是敢想敢干,以及对技术的信念。“没有技术人才的智慧,没有开放包容的氛围,搞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工程师和人才,就是我们比亚迪最宝贵的财富!”

一周后,帮宁工作室收到比亚迪寄来的新书。

这本《工程师之魂》是比亚迪唯一官方授权图书。

作者秦朔、熊玥伽通过对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以及创始高管、现任高管和员工的跟踪采访,全景式还原比亚迪30年风雨发展历程,内容涉及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新能源市场战略、组织变革、社会责任、品牌建设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全书主要由引子、4个部分和总结篇构成。4个部分分别为:“如日之升(1994-2002)创业初期”“独辟蹊径(2003-2009)进入汽车产业期”“终日乾乾(2010-2019)技术积累期”和“飞龙在天(2020-2024)全面爆发期”。总结篇的标题为“人生就为做一道证明题”。

书中记录了比亚迪以工程师文化为本,从一个小电池厂发展成为全球化大企业,成为中国制造业从低端制造到掌握核心技术的代表的过程,其间既有技术报国的民族情怀,也有栉风沐雨的艰辛历程,更有迈向世界的豪情壮志。

阅读该书,不仅能够读懂中国民族企业自立自强、高度参与全球化的奋斗史,也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看清企业未来的增长路径。

经中信出版集团授权,帮宁工作室今日推送该书引子部分,以飨读者。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今天我

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了的心窝漂远方风雨里追赶雾里分不清影踪天空海阔你与我……

2023年8月9日晚。比亚迪深圳总部。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

在比亚迪人演唱的《海阔天空》的歌声中,一段段历史在大屏幕上闪现:

1994年,比亚迪在深圳布吉诞生,20人开始逐梦之旅;

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进入汽车行业;

2004年,比亚迪携三款新能源概念车参加北京车展;

2008年,比亚迪发布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双模电动车F3DM;

……

梦想只要做到,世界就能看到。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这一晚,忆往昔,王传福心情难抑,几次哽咽。

“2003年我们带着新能源的梦想进入汽车行业。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做汽车?当时各种疑问和嘲笑扑面而来。

“我清楚地记得,在2017-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利润大幅下滑,尤其是2019年的净利润只有16亿元,但是在研发上,我们还是咬紧牙关投了84亿元。

“许多人在笑我,这是在烧钱。但我们深知,要把车做好,要想发展新能源汽车,没有核心技术是不行的。

“2019年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当时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

从2008年的F3DM到2021年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用了13年。从第100万辆到第200万辆,用了1年;从第200万辆到第300万辆,用了半年;从第300万辆到第400万辆,用了5个月;从第400万辆到第500万辆,用了4个月。

“我相信属于中国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汽车必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品牌,我们都有机会成为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王传福充满了坚定。

时间来到2024年5月28日晚,在古城西安,比亚迪举行了第五代DM(dual mode,双模)技术发布暨秦L DM-i、海豹06 DM-i发布会。西安是比亚迪汽车的启航地,也是全球第一辆插电式混动汽车的诞生地。这一次,王传福没有泪,微笑中,露出了酒窝。

“世界最先进的插混技术在中国!”“中国品牌在全球插混市场的占比超过了70%,全球插混已经进入中国时刻!”

一个多月后,7月4日,比亚迪在泰国罗勇府举行泰国工厂竣工暨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

2024年11月18日,在比亚迪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上,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生产了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车企。让中国品牌在全球耀眼夺目,比亚迪正以崭新的姿态,昂首阔步向前!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时间的故事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市王家咀村一个农民家庭。他是那一年全国出生的2000多万婴儿中的一个。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当年全国有人口7.45亿,1.33亿在城镇,6.12亿在农村。

安徽是农业省,但粮食曾经长期不能自给自足。王传福说:“凡是经历过那样日子的人,最初的奋斗动力都是改善生活,要奋斗,要解困。”

1966年,全国生产了收音机83.7万部,自行车205.3万辆,啤酒9万吨,家用电冰箱5400台,电视机5100台,照相机2.79万架。这些家用工业品基本供应给城市。

至于汽车这一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1966年中国生产了5.59万辆,美国生产了890万辆,联邦德国生产了283万辆,日本生产了228万辆。

1966年也是日本家用轿车普及的元年。

理由有二:一是1965年,连接名古屋、神户的日本第一条高速公路“名神高速”通车,高速公路时代的来临让汽车进入家庭的速度大大加快;二是1966年11月,丰田汽车公司发布了“国民车”卡罗拉(COROLLA)第一代,它很快就成为家用轿车销售之王,经久不衰。基础设施与企业供给同步跃进,共同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历史犹如江河,总会澎湃向前。

1977年10月,北京。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570万考生很快走进全国各地的考场,虽然最后仅有大约27万人被录取。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村民在一张烟盒纸上依次签下了分田到户的“生死状”,农村改革的帷幕悄然拉开。

1979年7月,深圳市蛇口南水村。开山破土的一声炮响,宣告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招商局蛇口工业区诞生。

到处都在破冰启航。歌声从农村到城市自由荡漾。福建诗人舒婷在1979年的一首诗里写道:

风跟踪而来

震动了每一片杨树

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和每一块土地一样,江淮大地从不缺乏渴望天空的翱翔者。1983年,王传福考入湖南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和他同一年,枞阳县万桥村的农家子弟方洪波考入上海的华东师范大学。比王传福早3年,巢县(现巢湖市)余岗村的农家子弟尹同跃考入安徽工学院(现合肥工业大学)。

他们从农村走向大学。若干年后,作为比亚迪、美的集团、奇瑞汽车的领导者,他们又推动了中国产业的变革与发展。

逝者如斯夫。1994年11月18日在深圳创立的比亚迪,如今已经跨入“而立之年”。

如同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看到了中国改革的走向,却怎么也想不到中国能走多远,对于比亚迪,人们早就知道它想干什么,却怎么也想不到它的梦想真能实现。

无论是在动力电池上对磷酸铁锂技术路线的坚持,还是在16年时间里以五代DM技术让插电式混动汽车从“非主流”变成“主流”,比亚迪都经历了长期孤独,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质疑乃至嘲笑如影随形。

2011年,埃隆·马斯克接受彭博社采访,听到主持人说比亚迪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时,他哈哈大笑:“我认为他们的重点应该是确保能在中国活下来。”

2024年1月25日,在特斯拉2023年四季度及全年业绩电话会上,马斯克说,中国的车企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在中国以外的地区也会取得非凡的成就,“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车企能干掉其他世界上大部分车企”。

在马斯克参加电话会的时候,满载比亚迪汽车的滚装船“开拓者1号”正在茫茫大海上开往德国的不来梅港和荷兰的弗利辛恩港。这艘199.9米长的船上装着5000多辆电动汽车,如同一座庞大的移动车库。在未来两年,还会有7艘专用滚装船陆续投入运营,满载时单船可装载7000辆电动汽车。

这支“出海舰队”让人想起从1405年到1433年的郑和下西洋,不同的是,600多年前的出海展示的是皇家实力,而这一次展示的是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的民间产业力量。

在汽车之外,比亚迪还有电子、新能源、轨道交通等多项业务。所有业务都围绕着“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使命展开。这些美好生活的场景包括:

白天,太阳能电站像植物一样捕捉阳光的能量;

夜晚,储能系统将白天储存的能量平稳地输送到千家万户。

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电动车,矗立于绿化带上的云轨云巴,

以零排放、零污染的运行方式,成为城市的交通血脉……

全球对新能源的需求从未像今天这样迫切。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比亚迪已经全方位构建起了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人类的绿色梦想。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工程师之魂

王传福从不掩饰他的雄心。2007年,在深圳坪山基地落成典礼上,他脱稿说出“2015年做到‘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当时台下鸦雀无声,连员工也不敢相信。

很快,他为此做了解释。“比亚迪总共有1万名工程师,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其余的12万名普通工人又能很好地将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这种以‘人’为基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比亚迪实现‘两个第一’的基础。”

他的口号可能喊大、喊早了一些,但并非无本之木。

本在于人,在于工程师的团队与文化。

在创业之初做镍电池时,王传福就发明了“人+夹具=机器人”的模式,以解决买不起自动化生产线的问题。

管理学教授曾鸣将这种做法称为“低成本创新”,他说:“它最大的特点是在资本不足的劣势下,利用流程改造,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迅速赢得市场份额。”

虽然“人+夹具”的方式早已向着自动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方式迭代,但以人为本,把人才作为创新之源的理念,在比亚迪已牢牢生根。

2009年6月5日,王传福在比亚迪2008年度股东大会上说:“公司最大的价值不是在财务报表上,真正的资产是会计师和报表上看不到的,真正的资产是我们1.2万名工程师团队所开发的技术和各种商业模式,特别是人类急需的新能源和保护地球的技术,这才是公司真正的价值。你们看到的是公司能赚多少钱,其实真正的推手是人,是技术,这是公司成长真正的动力。”

2017年,王传福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主持人撒贝宁问他如何认定自己的角色。他回答道:“我首先是一个工程师,然后才是一个企业家。”当时比亚迪有2万多名工程师。

2024年1月16日,当王传福带领10位“工程师天团”代表,在比亚迪“梦想日”活动上集体亮相、宣布整车智能战略时,他们背后的工程师队伍已经超过10万人,从整车技术到上游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实现了全覆盖,并在更上游的车规级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从事前沿开发。他们平均每个工作日申请专利32项,获得专利授权15项。

工程师是技术专才,是把创新想法落地为现实应用的“造物者”,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结果为验证、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的实践者。

在西方,19世纪初,英国伦敦民用工程师协会将“civil engineer”(民用工程师)的职能描述为“驾驭自然界的力量之源,以供给人类应用与便利之术”。

学者迈克尔·戴维斯在《像工程师那样思考》一书中提出,工程师的工作是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数学解析建构,利用自然科学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再将每个解决方案整理成一份设计、一套有用的说明或者指令。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欧阳莹之在《工程学——无尽的前沿》一书中说,自然科学家发现前所未知的东西,工程师创造前所未有的东西。

在中国,《中国工程师史》主编吴启迪说,科学家认识世界,工程师才能改造世界。工程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需要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工程判断;工程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很多工程项目都是团队合作;工程师要有想象力,要有动手能力。如果把这些合为一体,即“专业判断+团队合作+想象力+动手”,是不是就是一个科技制造企业的雏形?

我们将“工程师之魂”作为理解比亚迪奇迹的钥匙。工程师之魂,就是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精神。在比亚迪,它具体表现为六个方面:用技术去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敢字当头,勇于创新;尊重科学规律,凡事追根究底;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精益求精;通过“垂直整合”和“集成创新”,把中国制造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充分发挥中国的人才优势,形成技术创新的“鱼池效应”。

比比亚迪工程师规模庞大数倍的,是工人队伍。有时,两者的边界也是打通的。工程师不仅要画数模图,还要开模、做实验、做工装,和工人并无二致。而当一个熟练工人能把模具零件的加工精度做到0.00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0时,他就是令人惊叹的工匠。

这些工程师和工人,把一个能源属性的产业变成了制造属性的产业。不管什么产业,一旦被纳入制造业的轨道,最终都会按中国人擅长的节奏运行,建立起品质、成本、效率三位一体的强大竞争力。2023年,比亚迪销售了302.4万辆新能源汽车,巩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地位。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以491万辆的出口超越日本的442万辆,成为世界汽车出口第一大国。

比规模更重要的是,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云辇智能车身控制、易四方、易三方、璇玑智能化架构……这些将新能源汽车和燃油汽车区别开来的技术,全部来自比亚迪的自主创新。技术是根,制造是干,产品是果实。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综观世界各国经济史,一个大国的产业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工业能力尤其是制造业能力决定的。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一批具有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企业作为依托。有这样的企业,工业强国就有了脊梁。

在比亚迪“梦想日”的宣传片里,有这样一段话:

每一个改变世界的瞬间,都有一群默默前进的工程师。在无人抵达的深空,他们论证着梦想,解析着梦想,实现着梦想。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为了争一口气”

2024年,比亚迪的员工人数接近100万。从就业看,比亚迪是中国雇员人数最多的民营制造业企业之一,也是全球汽车行业人数最多的企业。

他们是一个如此朴素的群体,却用独树一帜的“垂直整合,集成创新”的方法,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启了“中国时刻”。2023年,全球每销售3台新能源汽车,就约有2台中国造;全国每销售3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比亚迪造。

“中国人不笨又不懒,很勤奋也很聪明,我们的尊严要靠自己争取,我们这一代人的骨子里是骨气,我们就是为了争一口气。”王传福多次说。

“中国想成为科技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就是名不副实的。作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一员,如果不能改变目前落后的民族汽车工业现状,我们将羞愧难当。”比亚迪所争的,就是这口气。

2010年,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比尔·盖茨在访问中国前,接受了福克斯电视记者的采访。记者问比尔·盖茨,在研究巴菲特对比亚迪的投资时,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回答:“这是一家拥有伟大发明文化的公司,它有很多工程师,行动非常迅速。”

2023年10月29日,99岁的芒格在接受播客平台Acquired专访时又一次谈到了他心爱的比亚迪。他说,那个家伙(王传福)是个天才,他看一眼其他公司的零部件,就知道怎么制造;他是天生的工程师,并且擅长执行和解决问题;他是一个狂热的人,痴迷于亲手制造产品,所以他更靠近一线。此前芒格一直评价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结合体。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此诗为安徽籍先贤陶行知所写,用以自勉。在百余年前的中国,他这样表述自己的责任和壮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欲吾同学就早切磋,蔚为国器……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山河一脉,追寻一生。星辰总是闪耀,精神代代传承。

三十因何而立 | 荐读

从历史到今天,比亚迪走过的路,是一段在改革开放年代,一个具有工程师气质和企业家精神的引领者,带着一批又一批务实、进取、创新的奋斗者,在自己选定的关切人类绿色命运、富有前瞻性的重大机会方向上长期坚持、坚持、再坚持,为了把机会变成消费者喜爱的好产品、好服务,追根究底地深入、深入、再深入,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历程。

他们立足中国市场,依托中国红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是中国产业界的梦想。

他们让中国制造从全球供应链的一个节点,成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一股创新源泉。

这是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所塑造的创新群体的故事。它仍在进行中。

而未来已来。那是一个更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