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接近尾声,我们马上迎来2025年。对于2024年的汽车圈来说,虽然不能说是跌宕起伏,但也确实是一波三折,而且也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现象将改写中国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会影响2025年的车市局势。站在今年的末尾,我们尝试透过十个典型的汽车现象再度回味2024中国汽车。
1.自主战略性收缩2024年,“内卷”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从自主车企到合资车企,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无一幸免。在持续的市场“内卷”之下,一向坚持多品牌出击的自主车企,开始出现战略收缩的迹象。吉利控股旗下极氪和领克两大品牌进行战略整合;荣威与飞凡营销体系整合;未来欧拉品牌或将被整合进哈弗品牌。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自主品牌正在启动新一轮的战略收缩潮。当然这不是巧合,毕竟在如此内卷的时代,“集中力量办大事”似乎更为契合当下的市场趋势。显然,战略收缩已经成为一些车企资源整合,迈向下一步的重要举措。也许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吉利的整合将成为主流,甚至是行业的典型案例。在这场品牌整合的大潮中,各大车企都在通过优化品牌布局、集中资源投入优势品牌等方式来应对市场竞争。
2.豪华经销商倒戈2024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意外莫过于来自豪华汽车品牌的“集体滑铁卢”。长期以来,无论车市大环境如何,豪华车市场表现始终优于行业,但2024年该细分市场的销量却出现下滑。在豪华品牌终端销量大跌的时候,经销商也开始寻找后路,不少豪华品牌经销商开始削减BBA门店规模,转而加入造车新势力阵营。
上到经销商集团,下到普通销售,从豪华品牌“倒戈”新能源品牌都在成为新趋势。厂商弱势,看不到利益和希望的经销商自然会迅速撤场,这是经销商“在商言商”的自主选择,更是行业的大势所趋。当然,合资豪华品牌拥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如果措施果断,或可避免更多经销商主动退网的危机出现。而保时捷也早已宣布动态调整经销商网络,这传递出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从2025年开始,无论是出于体系“瘦身”需求、还是4S转型需求,合资豪华车企都可能会主动掀起一场渠道洗牌大战。
3.加码智能化,合资车企蓄势“反击”事实上,在唱衰的舆论中,合资车企已经开始积极尝试各种路径进行破局。从今年的动作可以发现,合资车企的反攻战已经打响,几乎所有合资品牌都在电动智能化上进行了新的布局,展现了要在智能化领域“绝地反击”的决心。
今年以来,包括广汽丰田、奔驰、上汽大众、一汽奥迪等在内的多家合资车企,通过与华为、Momenta等本土科技企业合作,为冲刺智能化下半场注入了强劲动能。而且,在这次技术转型中,中方在合资公司中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合资品牌已经更深刻地意识到要更加开放地去拥抱中国技术、本土供应链及人才。从最近即将上市的合资新车来看,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合资品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和产品创新。随着合资车企纷纷加码智能化,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上依然具有较大竞争优势和增长空间。
4.销量增长放缓,纯电不香了万万没想到,纯电动车也快要卖不动了。在连续多年的高歌猛进之后,今年以来纯电市场的增幅已明显放缓。从每个月的趋势来看,纯电和插电/增程的销量差距越来越小。纯电市场的不确定性不断迫使多家车企调整战略,2024年以来,全球汽车巨头们都放缓了电动化转型的速度。
近年来新能源市场迅猛发展,国内电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这也让电动车使用过程中的不便之处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由于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总体拥有成本过高、长途旅行受限等问题,消费者对纯电的满意程度越来越低。连新能源渗透率最高的中国市场都尚且如此,在全球市场中消费者的补能焦虑则更为明显。目前阶段,鉴于纯电汽车的产品特性和配套措施的情况,纯电领域的增幅确实明显放缓,但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保持正增长。可以说,在纯电动车的续航、补能出现新的突破之前,坚持走纯电路线的车企或许都将要经历一段难过的日子。
5.插混和增程,眼下的最优解随着纯电动汽车逐渐放缓增长脚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火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曾经备受诟病的增程式赛道更是热闹。虽然在绝对销量上,插混和增程式车型距纯电动车型仍有一些差距,但高速增长的事实却在预示着这两种车型未来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插混和增程式车型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消费者的认可和越来越多车企的加入。
在充电、价格和使用场景等方面具有更大优势的插混,愈发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车企们也顺势推出越来越多相应的车型。特别是近两年在比亚迪、问界、长安阿维塔和吉利银河等自主品牌的共同发力之下,插混的市场已然成为整个乘用车市场中最具活力的细分领域。增程和插混车型如果能突破纯电续航,将形成更具有优势的地位。比如广汽的传祺属于后发力的品牌,要做大增程和插混,同样离不开续航军备竞赛。搭载超大续航电池的插混动力汽车,也会成为许多车企获得新的市场份额增长点。
6.车企大佬“卷”进直播间今年以来,车市“内卷”已从“卷价格”发展到“卷老板”,车企一把手纷纷走入直播间,欲承接泼天的流量。长城汽车魏建军,奇瑞集团尹同跃,小米汽车雷军、蔚来李斌,小鹏汽车何小鹏等均已开启个人直播,高管直播逐渐成为车企营销品牌与产品的重要方式之一。
对于CEO下场直播,各方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好事,CEO通过直播的形式,可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但有人认为CEO的核心工作是研究企业战略,如此玩营销博流量是不务正业。事实上,车企“卷老板”的背后,看似是对流量的焦虑,其实是对市场高度内卷的焦虑、是对销量的焦虑。但是,有流量就能带来销量吗?事实并非如此。虽然不少造车新势力的“一把手”,其IP流量颇高,但在销量层面,仍与比亚迪等传统车企,有着不小的差距。所以比起搞流量,还是要先搞好产品,好产品永远是打动消费者的“必杀技”。
7.“花式营销泛滥”引争议长久以来,车企营销翻车时有发生,今年的营销翻车似乎尤其多。从在车里吃火锅,到将中控台改造成马桶,甚至养生车也来凑热闹,一时间车企在新品宣发上绞尽脑汁,奇招频出。“为了场景而场景的营销”已经成为新品宣发的家常便饭。
目前,“冰箱、彩电、大沙发”成为不少新车的标配,这些配置已不能满足车企们博眼球的需要,所以各种奇葩营销行为不断涌现。然而,这些“脑洞大开”的场景式营销似乎并没有收获多少认可的声音,反而因为不切实际被吐槽,给车企的营销工作带来负面影响。车企从拼技术变为拼营销噱头,本质上是竞争“内卷化”的体现,无异于舍本逐末。有意思的是,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车企并未参与这场花里胡哨的营销“整活”之中,这或许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因此车企的营销,亟需回归专业和理性。毕竟,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住的。
8.降价、延期支付,供应链“受伤”如果要论在2024年车市中谁最焦灼,供应商的身影将会伴随这一问题而出现。近日,各车企要求供应商降本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与此同时,车企付款周期这一隐秘的角落也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数据显示,特斯拉在付款周期方面表现出色,相较之下,自主品牌的付款周期则普遍较长,且这一现象有明显恶化趋势,这也引发了关于自主品牌是否压榨供应商的争议。
今年轮番上演的“价格战”被认为是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受“价格战”影响,不仅大部分车企增收不盈利,供应商的利润也是薄如刀片。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越来越长的账期,缓解的是车企资金压力,增加的却是供应商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汽车行业价格战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但短期内价格战不会停歇,或许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平衡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良性关系,变得至关重要。毕竟汽车行业是链条很长的产业,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道,行业的进步靠大家,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9.“方盒子”成越野车标配?曾几何时,“方盒子”造型就是硬派SUV的代名词,而迫于价格和使用场景等因素,硬派SUV并非是人人都有条件可以拥有的。但今年以来,曾经小众的硬派越野车,却突然呈现出了一股泛滥之势,众多品牌像商量好的一般扎堆推出各种“方盒子”造型硬派SUV。
虽然都是“方盒子”,但具体车型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拿捷途旅行者、iCAR V23等车型为例,这类车型只是造型相对来说比较硬派,同时兼顾一定的越野能力,但并不能完全当成纯硬派越野车。而像奔驰大G这一类,才是真正喜欢出去豁车的用户才会考虑的车型。随着方盒子设计SUV的爆发潮,无论是真的需要强悍越野能力的消费者,还是普通家用车买家,突然之间都多了许多选择。不过,在门槛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不知道大家对这些车型还会不会有“情怀”呢?
10.停产欠薪频传,大量新势力暴雷今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内卷”加剧,使得部分汽车品牌弹尽粮绝、黯然谢幕。继大众熟知的爱驰、威马等造车新势力走向“死亡”之后,一度拿下2022年新势力销冠的哪吒汽车,以及背靠吉利和百度的极越汽车,都走到了危险边缘。
无论如何,新势力造车一时爽,倒闭则让无数的车主们投诉无门,售后更是一地鸡毛,车子坏了找个零件都艰难。对消费者来说,传统车企旗下的新能源品牌如果真不行,还有母公司兜底,暂时续命。所以消费者买车时,还是要擦亮眼睛。可以说,从2024年开始,市场已经不会再对“浑水摸鱼”的企业有任何包容。因此很多新势力车企把“减亏”和“活下去”作为首要目标,比如蔚来、小鹏、零跑等均纷纷加推低价或增程车型,让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进入决赛的入场券,淘汰仍在继续。
2024年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些事或将成为历史的节点。而这次盘点的十大现象事件,无不反映出这一年波澜壮阔的画面。面对未来的挑战,汽车企业需在风口浪尖中不断探索,迎接2025年的新挑战,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