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被空姐跳槽卖理想汽车的新闻,刷屏了吧?
的确,相比汽车销售工作,空中乘务员听起来显然要更加高大上一些。
但是从网上有关博主的分享来看,乘务员的工作并不轻松,经常熬夜、加班,且生活作息时间不规律,收入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夸张。
*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而跳槽理想卖车后,不仅能月入 10 万,作息时间也规律了。
一句话概括就是:腰不酸了、腿也不疼了、吃嘛嘛香,一口气上 5 楼都不费劲儿了,达到了人生巅峰……
先不说这事儿是否存在营销嫌疑,但起码传播了两个主题。
1、普通汽车销售不如空姐高大上,可理想汽车的销售逆袭了,压力小收入还高,企业棒棒的。
2、理想汽车销量火爆,跳槽过来的新人,就可以轻松获得高薪收入,根本不愁卖。
* 图片来源有个理想微信公众号
老狐一开始也就看了个热闹,可随后理想的官微,竟然详细介绍了空姐跳槽的经历,这就让故事变成了事实。
这波儿节奏带的确实有些猛。目前为止,已经有多方进行回应。
某航空公司工作人员称:空乘转行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不仅是去卖车,还有些去做酒店管理、网红和房产等等。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地区的不同,理想销售(产品专家)的底薪在 6 - 8 千元之间,每辆车的提成在 1 千元左右,完成任务还有额外奖励,北京地区,普通销售的月薪大概在 1.5 - 3 万元之间。
月入 10 万元,只有极少数的销冠才可以。
* 图片来源李想微博
当然,最能盖棺定论的,还是微博之王李想的表态,他表示:
理想汽车是中国所有汽车品牌里“营销和传播费用率”最低的企业,包含主机厂和销售(直营/代理)体系的全部营销和传播费用,全球比我们低的应该只有特斯拉。
疑似在回应,网友们对于理想过度营销的质疑。
注重市场营销是坏事嘛?
比较“卡脸”的是,随后便遭到了蔚来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的回怼。
* 图片来源马麟微博
“根据星图信息,理想今年 3 款车在抖音的内容投放金额约 9000 万,花费最大的不是微博,大家关心的不应该是研发费用和费效吗?”
可以感受到,车圈的竞争激烈程度,车企大佬们已经从隔空喊话,向亲自下场开撕“转型”了。
截止到发稿前,李想并没有进行再次回应。
在老狐看来,对于车企来说,营销与研发投入同样重要。
前者可以传播品牌文化与信息,保持热度与用户关注,注重营销并不是坏事。
即便以“不做广告”自居的特斯拉,最近也开始考虑投放广告了。
而研发则直接关乎着品牌技术与产品的领先性与竞争力。
如果非要较真,李想在微博中所引用“营销和传播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其实并不是相同的概念。
*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常情况下,营销费用要归入销售费用,包括广告费用、销售相关人员工资、经销渠道开支、物流费用等,但是理想等新势力都没有把广告支出单列。
如果按照传统的销售费用率对比,比亚迪、广汽的 4.2%,吉利的 6.5%,实际都要比理想的 7% 低很多。
至于研发投入,从 2020 年至 2023 年前三季度。
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11 亿元、32.9 亿元、67.8 亿元、71 亿元;
蔚来为 24.9 亿元、45.9 亿元、108.4 亿元、94.6 亿元;
小鹏为 17.3 亿元、41.1 亿元、52.1 亿元、39.7 亿元。
随着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技术的火热发展,2022 年开始,理想已经在加大研发投入,整体水平基本与小鹏持平,蔚来投入过高,主要是大规模建设换电站的原因。
我们心平气和地讨论,信息碎片化时代,除了特别愿意深挖的粉丝,车企的运营状态,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其实并不关心。
主要还是产品体验的好与坏,口碑与售价的坚挺程度。
不过,不得不承认,理想的营销效率很棒,已经从跟风热点,升级到了制造热点。
如果是以较小的投入,获得了目前如此高的关注,背后的运营技巧,反而更值得友商们学习。
热销只因赌对了增程式?
从今年的表现来看,蔚小理三家,存在着明显的反转。
在上市之初,相比强调换电服务的蔚来、技术控的小鹏,选择“被淘汰”的增程式技术路线的理想。
其实是最不被外界看好的。
但是理想不仅最先实现了扭亏为盈,今年甚至还提前完成了销售目标。
*来源理想汽车微信公众号
销量火爆的原因,老狐就不想具体说明了,网上有很多分析。但冰箱彩电大沙发和增程式技术,绝对是绕不过的话题。
足够大的屏幕、出色的舒适性、宽敞的空间和丰富的智能化配置,紧抓小资家庭的购车需求。
而且随着三电技术的整体进步,增程式技术有了更多的实用意义,我们曾对比过同级插混车型的主要参数,包括纯电续航、百公里加速、亏电油耗等,增程式技术的表现并不差。
再加上成本相对较低、研发的门槛不高,对于理想这样后入行的车企,反而缩短了投入和研发时间。
更有趣的是,有许多传统车企已经开始布局增程式技术,包括长安、RAM 等国内外品牌。
这也是我们之前常说,单纯讨论技术的领先与落后没意义,主要还是看与车型的匹配度及消费者的认可程度。
另一个关键点是溢价能力,理想的单车平均售价超过了 30 万元,在所有中国车企中,算是高端化比较成功的代表,说明了市场对于品牌的认可度。
而且最近连续超过 4 万辆的表现,已经不断逼近头部BBA 的月均超 6 万辆,这还是在理想只有 3 款 SUV,无轿车的背景下。
所以正向理解,随着明年 MPV 车型 MEGA,及售价 20 - 30 万区间 L6 的推出,理想的销量显然会更上一层楼。
但是老狐并不这么认为,甚至理想能否守住今年的销量成绩,我们是要画问号的。
理想还能领跑多久?
理想的压力有哪些?
一方面是纯电车型吸引力的提升,搭载 800V 平台的车型,能够大幅缩短补能时间,充电 15 分钟续航 400 公里左右,已经成为业内的主流水准。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续航和补能焦虑问题,这会吸引一部分的增程式买家。
同时,还有越来越卷的售价,小鹏 G6、智己 LS6 和极氪 007 等,已经来到了 20 万出头的售价区间,直接降低了先进技术的购入门槛。
另外,蔚来的换电“朋友圈”也在不断壮大,随着长安、吉利的加入,同样可以降低续航与补能焦虑,这些对于喜欢纯电车型的用户来说,都算是利好消息。
当然,理想也在布局纯电赛道,而且对应现有的车型分布,未来每个区间都会有搭载 800V 技术的纯电车型,但是推进的时间和速度还不确定。
且首款纯电 MEGA 的卖相并不是特别突出,官方定义中,新车要成为“50 万以上,不分品类的纯电销冠”。
这其实是个“幽默的绕口令”,因为 50 万以上的纯电高端市场,目前几乎没有销量特别突出的。
以比较有代表性的 Model S 和 Model X 为例,2022 年在全球共计售出了 6.7 万辆,平均下来月销仅为 0.3 万辆。
特别是在完成改装升级后,今年的销量表现仍然持续走低,说明大家对高端纯电不是特别认可,“小目标”的难度,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可 MEGA 完成起来同样不轻松,对于 MPV 车型来说,能拉能跑的机动性非常重要,纯电动力并不是特别贴合场景。
极具说服力的是,搭载插混动力的腾势 D9,卖到起飞;而搭载纯电动力的极氪 009,却在路上见不到几辆。
再加上 MEGA 的外观争议非常大,有人觉得好看、有人觉得丑爆,甚至还有网友在微博逼李想“跳楼”,这对于想要走量的车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另一方面,是已经建立优势的增程 SUV 领域。
正是碍于研发门槛低、又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理想其实缺少高壁垒,真正的优势是产品定义,可一旦对手掌握精髓,也就有了被反超的风险。
华为与小米绝对是潜在对手。
前者华为通过与赛力斯、奇瑞、江淮和北汽的合作,已经聚齐了“四大界”品牌,未来的新车规模和研发速度是有优势的。智能座舱和智驾辅助又都是华为的强项。
* 图片来源懂车帝
在最新的周销量中,问界新 M7 已经对理想 L7 实现了反超。更大的杀招还有改款的问界 M5,按照现在的趋势,新车很可能会进入 20 万级售价区间。
定位更高的问界新 M7 已经破了 10 万辆订单大关,相对亲民的 M5 期望值显然会更高。甚至如果嫌弃问界设计和品牌,用户还可以转身去看智界和其他界的车型。
而问界真正的大招 M9 也即将发布。
小米同样来势汹汹,除了纯电动力,最近还在招聘增程式工程师,未来的混动车型大概率也是增程式,规划是 3 年 3 款新车,涉及轿车、SUV 等。
制造供应链、车机生态都是小米的强项。当然,最终是否有竞争力,我们还要等到首款车型上市后才知道。
作为先行者,理想肯定是有优势的,即品牌价值与溢价能力,上述提到的大多都会比同级的理想车型,售价偏低一些,形成错位竞争的关系。
但是产品的竞争力、消费者的认知都在加速更迭,一旦理想的销量增速放缓,被迫加入价格战,也不是没有可能,当购买动力从产品驱动向降价驱动转型,品牌的优势也会随之消失。
频繁降价后,涨价卖不动的特斯拉,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对于事件本身来说,空姐跳槽卖理想汽车,月入 10 万,只是小概率情况,但空姐、跳槽、理想等关键词,完成了火爆的传播链条,不管是炒作还是营销,即便单纯是汽车销售个人发帖,这种营销能力都是值得被学习的。
至于车企,营销和研发都只是片面的,还有理念技术、产品、服务、更新速度等多个维度,更重要的是全面均衡发展,在坚持还是消失的档口,所有想存活下去的品牌,都在 All in 拼杀。
谁能保持长久的综合竞争力,获得销量的胜利,才是跑赢决战的关键。
参考资料:
李想微博、澎湃新闻、懂车帝
编辑: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