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背靠上市公司大华股份的初创车企“零跑汽车”Pre-A轮融资,原本没打算对外。当时已经投了蔚来的红杉资本听到消息赶来,1个月内完成了尽调,投了数千万。
红杉创始人周逵曾来探访,评价这个项目“比较稳”,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告诉36氪。
稳,是一个中庸的评价。其中的涵义可能包括:创始团队有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及成功的创业经验,花钱精打细算,是一条冒险赛道中打法不太冒险的项目。此外,由于此前的融资只面向熟人圈子,零跑的估值相对合理,对于财务资本而言是价值洼地。
2015年底,暗流涌动的新能源车市场吸引了蔚来、小鹏、威马等诸多新造车企业入局。时任大华股份董事、CTO的朱江明,也察觉到了这一领域的商业机会。
成立于90年代初期的大华股份,是安防领域目前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二的上市公司。1967年生人的朱江明参与了大华的创立,作为董事兼CTO,亲手建立了大华股份的供应链体系。2015年,朱江明联合大华团队,共同出资3.6亿作为启动资金,创立了零跑汽车。大华董事长傅利泉、大华集团以及朱江明本人,为零跑前三大股东。
零跑S01
零跑成立的初期以研发为主,3.6亿支撑了2年。今年初的一笔融资,朱江明称“至少还可以花几个月”,同时零跑也即将开始下一轮融资。
不同于众多新造车企业选择SUV作为首款量产车型,零跑汽车首款量产车定位为A0级纯电动轿跑。定价20万区间的“零跑S01”,双门四座,根据官方数据,最大续航里程360km,百公里加速6.9s,预计今年第三季度接受预定,明年第一季度交付,目标是2019年卖出一万台。
朱江明坦承,零跑S01不是大众车型,1万台销售出去,利润率不会很高。实际上,2018年上市量产车的初创车企,其中大部分要赔钱,朱江明告诉36氪。但盈利不是新造车企业当下的主要任务,他们首先需要先把规模做上来。
朱江明认为,中国的新造车市场,与长安、吉利等第一代自主品牌兴起的时候已经大有不同。市场经过一定程度的竞争,新品牌只有先把口碑立住,才可能有生存的机会。零跑的目标,是2025年盈利,2023年财务持平。
“我们首先要把规模做起来,明年就想做利润,那是不可能的。大家都希望把规模先做起来,没有规模,你怎么可能赚钱呢。”
以下是36氪专访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的内容整理:
造一辆车
36氪: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到造车这个行业的?
朱江明:2015年初。那个时候觉得电动汽车可能是一个未来,比较早投入去做,还是有一些机会。
36氪:是您最早关注到车,还是大华关注到车?
朱江明:是我更早。我们平时也去看一些调研,我们有一些自有资金,看一些相关的产业投资。
36氪:怎么就投到了车呢?
朱江明: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5年3月份,我跟几个朋友去西班牙旅游,那边电动车起步比较早,街边有很多Twizy雷诺电动车,就比较好奇,觉得中国那么高密度的人口,这种小型电动车可能有比较大的空间和机会,所以我们回去觉得投资这个不错。做调研的时候,国家发布了27号文,鼓励企业做新能源汽车,那个时候说牌照也没有问题,只要你符合什么条件就可以申领。刚好借这个机会,就开始了。
36氪:后面政策又变化了。
朱江明:马上就发生了变化。
36氪:造车这是大华的行为,还是您个人的创业?
朱江明:大华是我们整个的第二大股东,零跑的第一大股东是我们大华的董事长,我自己是第三大股东。前面3.6个亿的出资都是我们这些几个大的股东出的钱。
36氪:3.6亿,以车烧钱的速度而言,可以花多久?
朱江明:一年半左右研发。因为我们前期都很节省,主要是养人。我们2015年底五十多人,2016年底两百人左右,样车试制花了几千万。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
36氪:红杉后来Pre-A跟投了你们?
朱江明:Pre—A轮实际上我们不准备对外融资的,我们大华的一些很多年的战略合作伙伴说投资。刚好一个偶然的机会,红杉的一个项目经理来看,觉得我们这个项目非常好,就让他投了一部分。投我们的时候,红杉已经投过蔚来了。
36氪:周逵是怎么评价这个项目?
朱江明:周逵来过一次,评价这个项目首先是比较稳。我们原有成功的经验、资金实力,以及原来一些技术(储备),几个方面加起来,至少跟那些新的造车势力去比,我们没有劣势。
36氪:你们的优势是什么?
朱江明:我们成功的经验,经营企业的经验。我和傅总两个人加起来占(大华)50%的股权,有充足的资金实力,这是第二个。第三个,原来大华在智能交通、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积累,可以充分应用到汽车上。
36氪:现在的资本环境是怎样的?
朱江明:机构对我们还是非常看好的。因为大家去比较,已有的几家估值非常高了,跟我们来比。
A0级跑车
36氪:零跑是怎么做的产品定义,要做一个小跑车出来。
朱江明:首先我们认为整个电动汽车,电池还比较贵,可能需要做一个轻量化的车。我们现在的轿跑是以A0级车作为原形,包括电池在内才1.24吨。在同样电池的情况下面有更好的续航。
36氪:轻量化也不一定做跑车?
朱江明:我们觉得你成本一样的话,做一个轿跑会更加炫酷,这是第一。第二个,电动汽车0到50公里的加速性能是非常快的。比如说像我们这么一款车,加速可以跟法拉利去媲美的。我们第一款车,不能是很平庸、很普通的车。另外,我们这个车还有非常多的智能化的功能,交付给用户的时候就具备L2.5,到2020年可以升级到L3。
36氪:小跑车在中国是一个多大的市场?
朱江明:这个市场确实不大。包括像丰田86、奥迪TT,基本上这个系列的产品。但是我们觉得它那个车定价上面不一定合适。我们这个车就十多万,可能情况就完全两样了。从我个人来看,将来中国的车还是会往小型化发展。家庭第一辆车要综合使用,全家老少都能坐。第二辆车可能会做一些改变。我们目标用户群,定位家庭的第二辆车,或者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36氪:很多的初创车企,会选择做SUV作为第一台量产车,一些车企认为,中大型SUV是一片蓝海?
朱江明:但实际上现在去看,并不是这样的。紧凑型SUV和7座SUV,一定是紧凑型是刚需,因为你大了以后,大家也要看指标,油耗(耗电)肯定高。SUV的重量比普通轿车还要更重,起码1.8吨。同样续航300公里,它所要的电量更大。在电池还很贵的情况下,这个价格就高了。
零跑S01
第一款车,大家都是不盈利的
36氪:第一款车打算卖多少台?
朱江明:我们明年目标销售一万台。
36氪:利润率有多少?
朱江明:利润率肯定是不高的,我们开始的时候首先要把规模做起来,不是说明年就想做利润,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前几年肯定是不考虑利润的。
36氪:那会不会卖一台赔一台?
朱江明:那倒不是,我们要争取不赔嘛,但是我们也不去摊销所有的投入。大家都是希望把这个规模先做起来,没有规模,你怎么可能赚钱呢。
36氪:我们听说一些初创车企,第一款车可能利润非常薄,刚好持平,还要补贴之后。
朱江明:持平的话,我觉得它可能经销商的费用还没有(摊进来)。高配的那个车好一点。低配的车,如果按照经销商走的话,他是要赔的。
36氪:大家做市场的时候,都把自己的利润率给让出去了。
朱江明:那你看小米,它前几年也是不赚钱。你肯定要先把规模做起来,你不能说首先为了赚钱,那是恶性循环,你更加就没有解了。
36氪:长安、吉利等自主品牌起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吗?
朱江明:相对好一些。因为那个时候合资企业还高高在上,给它一个很好的空间,现在汽车市场已经充分竞争了。
36氪:这个亏损的周期您预估会有多长时间?
朱江明:我们目标是要到2025年(盈利),2023年打平。
36氪:零跑如果没有卖到一万辆,会怎么样呢?
朱江明:那倒也没有什么呀。但是我觉得这个一万辆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大数目。我们自己集团内部可以消化几千台。
36氪:您觉得这个生意能不能最成,最关键看什么?
朱江明:你看有没有这个决心。我是觉得你要认真做一件事情,总归是会做成的。你说现在,哪一个事情是好做的。阿里也不容易,马化腾也不容易,BAT都睡不着,你说还有谁能睡得着呢。
36氪:但造车,如果过几年还不能有起色,可能资本市场,就没有人帮你输血了。
朱江明:那就自己输血。
36氪:自己输血,大华的股东同意吗?
朱江明:我们个人可以,我们不一定要大华股份的。
36氪:之前有一个说法,造车的入场券需要两百亿。
朱江明:我们不这么认为,他那个属于在烧钱,跟我们的玩法不一样。我们是从民营企业过来的,五千块钱起家,节俭过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