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有多惨?沈晖心里很清楚
“现在的销量排行榜就是亏损排行榜,资本市场也不认可这种打法。”在2022年11月份接受采访时,威马汽车CEO沈晖语出惊人:“企业不能再靠烧钱来追求销量,长此以往,对产业发展不利。整个行业现在需要回归商业本质,实践证明,以亏损换销量这条路行不通。”
威马作为行业的“掉队者”,沈晖深有感触。销量数据显示,威马在2019至2021年期间,年销量分别为12799辆、21937辆和44152辆。但2022年1-10月,威马汽车累计销量29284辆,同比下降14%。
财务数据更惨。2019年至2021年,威马汽车营收分别为17.62亿元、26.71亿元、47.42亿元;同期亏损金额分别达到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三年累计亏损174亿元,亏损额一年比一年多。
威马有多难?沈晖心里非常清楚。2022年11 月 21 日,沈晖发布全员内部信,称包括M4及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发放50%基本工资;其他员工发放70%基本工资,取消年终奖等奖金、暂停发放购车补贴等。
光降薪已经不足以解救威马。日前,威马上海销售公司被冻结1.3亿元财产。
销量越多,亏损越大
威马的困境不只是一家独有。在以电动车为主业的造车新势力,似乎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汽车行业的规模效应(销量越大、成本越低)并没有发挥作用。
从销售情况来看,造车新势力表面看上去还算风光。哪吒汽车2022年交付15.2万辆,创历史新高,排名第二;理想、蔚来、小鹏,交付量在12-13.3万辆之间,居三至五位。 问界、极氪这两个品牌成为“月销万辆俱乐部”的常客。
从增速来看,极氪、岚图、零跑和哪吒汽车位居榜单前四,交付量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098%、186%、158%和118%。
包含纯电、插混在内的新能源车也一片欣欣向荣。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零跑、威马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甚至原材料及耗材成本超过营业收入。
按理说,随着整个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摊销成本在缩减,整个行业的盈利状况也会大幅改善。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威马、零跑等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甚至营业收入还不足以覆盖原材料和耗材成本。
“蔚小理”、岚图和问界也不能免俗。有机构日前做的一份关于新能源车企盈利情况的统计报表显示,单车售价超过30万元的岚图汽车,每卖一辆新车亏损12.99万元,威马单车亏损12.1万元,蔚来单车亏损9万元,零跑每卖出一辆车净亏损7.9万元。
在汽车行业中,盈利是比销量更重要的指标,因为只有盈利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源源不断开发出新产品,维持健康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长期不能盈利的情况都不可持续,这是最基本的逻辑。
“蔚小理”们都已经成立近10年,亏损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在扩大之中,2022年前三季度的亏损还在持续扩大中,窟窿越来越大。幸运的是,三者已经IPO,圈到了一大笔资金,还可以烧好多年。
不要以为随着销量规模的扩大,能很快实现盈利。一家头部的新能源车企业2022年完成销售27万辆,够多了吧!但其负责人也曾透露,离盈利还有一段距离。
学特斯拉、比亚迪?真学不来
真的没有一个电动车企能实现盈利?当然不是,特斯拉、比亚迪这两家就实现了盈利,并且盈利状况越来越好。
新势力想学特斯拉、比亚迪盈利,至少短期内还学不来。
特斯拉究竟有多能赚钱?根据主流车企的2022年Q3财报显示,特斯拉第三季度卖出34.3万辆电动车,赚得了33.3亿美元的纯利润。
这样算下来,特斯拉单车平均获利9711美元(约合人民币6.9万元),远超奔驰、丰田,为主流车企最高,特斯拉单车毛利率为27.9%,也印证了这一点。
利润如此之高,特斯拉最近大幅降价,也是小意思。
在此之前,特斯拉持续亏损,直到到2017年Model 3上市后才实现盈利。
特斯拉市场遍布全球,并且主销Model3、Model Y两款车型,分摊成本极低,是一个高端品牌,享有品牌溢价。
比亚迪在2022年销量规模上来后,在三季度的盈利大幅飙升。
比亚迪的盈利状况也水涨船高。根据比亚迪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当季实现营收1170.81亿元,同比增115.59%;净利润57.16亿元,同比增350.26%。
不要忘了,比亚迪2022年累计销量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5%,是所有造车新势力的总和还要多。不仅如此,比亚迪在新能源车领域已深耕市场近20年,拥有电池、电机、电控在内的全产业链,请问还有谁能做到?
“面粉比面包还贵”,不能只押宝纯电一条路线
增产不增收的原因也不难理解,电池、芯片等成本高居不下,而其控制权又不在主机厂手中。
其中,电池成本占到新能源整车成本的40%-60%,但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也抱怨,钱都被上游的矿产商给赚走了。
以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为例,已经从去年的5万元/吨上涨至超50万元/吨,至今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行内人士都知道,碳酸锂这种材料主要集中在澳洲和南美洲,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国貌似风光的新能源车产业是给国外的矿产商打工。
乘联会也在曾呼吁:“未来做新能源车的企业,要想有盈利,产业链控制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电池产品,必须掌控在自己的手上,否则将会受制于电池供应商。”
一方面新能源车价高居不下,另一方面车企亏损越来越大,新能源车产业进入了一个困境。
2022年以来,四川等地限电,让不少纯电动车集体趴窝,再次暴露纯电动车的脆弱。
如果我们一股脑得将新能源车押宝在纯电动车上,光锂资源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从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来看,燃油、混动、纯电、插混等多种路线形式并举,才是更合适的路线。
就拿燃油车来说,其具备价格实惠的优点,又没有续航的焦虑。以帝豪为例,燃油版的售价在6.99万起,而雷神插混版则12.98万元起,足足贵了5万元,多出了一台五菱宏光MINI EV的价格。
此外,油电混动HEV也越来越受欢迎,它既好开又省油,是比燃油车更高级的品类,价格仅比同档的燃油车贵1-2万元,又没有电动车的里程焦虑,对大多数只能拥有一台车的普通家庭而言,为极佳选择。
中国没那么富裕,5-20万元之间的车型大概占到所有车型的2/3。
如果要买一辆10万元左右的家用车,似乎只有油车才能满足,10万元的纯电动车只能是微型车了。毕竟,中国人还不富裕,根据国家统计年鉴的信息,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仅为29975元。对绝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而言,现实目标仍然是拥有一台车,而不是第二台车、第三台车。(文|DA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