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贰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前些年,对于国人来说,汽车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拥有一辆汽车是很多家庭梦寐以求的愿望,有车就很不错了,哪里还会计较安全性,因此车辆的安全性常常被忽略。但是随着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汽车价格的下探,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国人开始审视,我买的车真的安全吗?我的家人坐在上面,万一发生危险,这辆车的主被动安全能够保护我的家人吗?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毕竟国内交通情况复杂,自己好好开车挡不住其他人作死。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安全性越发重要。很多国人一直笃信德系车钢板厚实更安全,日系车皮薄馅大车轻,安全性低,也一直以此作为购车的准则,但是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横空出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标准。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以下我们汇总了部分中保研B级车25%正面偏置碰撞测试的结果,正面碰撞是最常见的事故类型,因为绝大部分车主在可预见碰撞的情况下都会进行避让,所以这种碰撞测试可以非常好地检验汽车对驾驶员的保护。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inspire碰撞测试

全新出炉的本田insipire,可以看出,在正面25%偏置碰撞中,这款车的A柱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形变乃至弯折,乘员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侵入,对于一款售价20万元左右的中级车来说实属不应该。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雅阁碰撞测试

再来看看兄弟车型本田雅阁,雅阁的A柱碰撞成绩稍好,没有发生明显的形变,因此也取得了A(良好)的成绩。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天籁碰撞测试

再来看看日产天籁,正面25%偏置碰撞取得了G(优秀)的成绩,可以看出在测试中,天籁的A柱完好,对乘员舱的保护比较到位。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凯美瑞碰撞测试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亚洲龙碰撞测试

紧接着是丰田的系的两位中级车,两款车都取得了G(优秀)的成绩,A柱同样完好,再加上标配的10气囊,对乘员舱的保护非常到位。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看完日系,我们再看德系,一直被认为更安全的德系车表现如何?曾经获得五星批发部“年度安全车”称号的迈腾首先遭打脸,正面25%偏置碰撞中,A柱发生较大幅度形变,在A柱下方及接近B柱附近共有两处被撞击撕破的口。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同门兄弟帕萨特的表现更为夸张,帕萨特A柱发生了严重的变形,几乎弯折到了90度,发动机舱入侵了驾驶室,使得安全气囊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把假人换成车主,恐怕就要重伤了。

看了这么多车型的碰撞结果,观众有一个疑问,同为中级车,为什么碰撞结果差异这么大?答案就是因为A柱强度!热成型超高强度钢材的强度比普通高张力钢板高得多,能够达到1.8Gpa,而普通高张力钢板最高才1000Mpa左右,但是热成型超高强度钢材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更高,而且生产周期长,所以对于车企来说,使用热成型钢将会增加不小的成本。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凯美瑞车身强度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inspire车身强度

我检索翻阅了部分B级车的钢材强度资料,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同样是A柱,不同车型的热成型钢的强度能差一倍之多。比如凯美瑞亚洲龙在A柱位置采用了1500mpa的热冲压钢,新天籁的A柱强度应该为1200mpa,inspire整车最高只有980mpa的强度。而巧合的是,碰撞成绩不佳的两款德系车,对于全车的钢材强度却语焉不详,迈腾只是表示车身使用了23%的超过1000MPa的热成型超高强度钢板,但是具体强度和使用的位置却没有提及,而帕萨特仅仅表示车身热成型钢的比例从 7% 提高到了提高到了 27% ,具体强度和位置也没有,如果有同学找到帕萨特和迈腾的强度结构图,欢迎分享。但是从帕萨特的碰撞结果可以看出,其A柱的强度连980Mpa的inspire都不如,我大概知道了大众为什么不愿意说明钢材强度了。也就是说帕萨特的A柱强度可能和凯美瑞亚洲龙差了一倍之多。

以上可以看出,丰田系的车型在车身强度上比较坦诚,大众对车身强度隐晦不明,仅仅说明了热成型钢的比例,但是具体位置和强度都不清楚,而本田的inspire比较搞笑,最高980Mpa也敢称之为高刚性车身。而碰撞测试成绩恰好与A柱的强度一致,这是不是说明了一些问题呢?

合资B级车钢材强度对比!同样是中级车,A柱强度能差一倍?

最后,我不想说明哪个品牌的车型更安全,结果已经一目了然,如何选购也是大家自己的选择,觉得买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撞得,所以安全性不重要的人大有人在。我只是好奇,某个一直以安全性标榜的车企,什么时候敢公布车身强度数据?如此堂而皇之恬不知耻的减配,并且愚弄国内消费者,真的不怕报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