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000字
阅读完约5分钟
金融投资报记者 刘敏
4月1日,多家新能源车企纷纷披露3月产销数据,整体销量实现增长。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新能源车企龙头比亚迪月销量再度超过30万辆,上汽集团、长安汽车和吉利汽车的新能源车销量环比和同比均实现明显增长。
在小米汽车带来的“鲶鱼效应”刺激下,蔚来、小鹏、问界、极氪等多家造车新势力展开了降价或补贴活动,3月销量出现大面积上涨。
制图:卿子秀
比亚迪月销量重回30万辆
比亚迪3月产销快报显示,公司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30.25万辆,上年同期销量为20.71万辆;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62.63万辆,同比上涨13.44%。比亚迪3月海外销售新能源乘用车合计3.83万辆。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在3月披露的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023亿元,同比增长42.04%;实现净利润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
此外,比亚迪再次刷新纪录,随着全新腾势N7作为下线车型在济南工厂亮相,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7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汽车品牌。
紧跟比亚迪之后的是上汽集团,包含荣威、五菱、智己以及上汽大众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3月销量为8.5万辆,同比增长30%。
其中,五菱乘用车3月销量为4.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高达92%,五菱缤果家族销量为12694辆,五菱MINIEV家族销量为16046辆。上汽大众ID系列新能源汽车3月销量也再度破万。
长安汽车旗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3月销量为5.29万辆,同比增长超47%;一季度销量为12.88万辆,同比增长超52%。
吉利汽车的新能源汽车3月销量(含吉利、领克、极氪)达到4.48万辆,环比增长约34%,同比增长超65%。
其中,领克在3月份销量达到了1.97万辆,环比增长了约49%。今年1—3月,吉利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14.41万辆,同比增长约143%。
北汽蓝谷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3月份汽车销量为7389辆,去年同期为10302辆;今年累计销量为10122辆。
问界持续领跑“造车新势力”
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问界销量已经连续三个月领跑“造车新势力”。
据赛力斯公布的3月产销快报,今年一季度,公司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约9.48万辆,同比增长374.77%。其中,3月问界全系交付新车约3.17万辆。
具体来看,问界新M7销量持续稳健增长,单月交付新车近2.5万辆,上市累计交付量超过12万辆;问界M9单月交付新车6243辆。
理想汽车在3月共交付2.9万辆新车,同比增长39.2%,环比增长30.1%;1—3月,理想汽车共计交付超8万辆新车,同比增长52.9%。值得一提的是,理想汽车在今年3月成为首家达成累计交付70万辆的“新势力”车企。
蔚来汽车今年3月新车交付1.19万台,同比增长14.3%,环比增长45.9%。拉长时间线来看,今年一季度,蔚来共交付新车超3万台。小鹏汽车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共交付新车9026辆,环比增长99%,同比增长29%。
其中,小鹏X9交付3946辆,上市三月累计交付近8000辆。1—3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18万辆,同比增长20%。值得注意的是,蔚来汽车和小鹏汽车均在今年3月连续降价。
其中,蔚来汽车在保持现有价格体系不变的前提下,降低用户的购车门槛。小鹏汽车最新降价的产品是小鹏G9,这款官方售价26.39万起的中大型纯电SUV,最新的优惠政策是限时直降2万元。
另外,零跑汽车也发布了3月份的交付数据,显示共有1.46万台新车交付,同比增长超过136%,其在今年1—3月累计交付量达到了3.34万台。
小米SU7锁单量达到4万辆
春节后车市开启价格战。多家车企宣布降价,涉及比亚迪、吉利、哪吒、上汽大众等,而3月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事件,非小米汽车的入局莫属。
3月28日,小米SU7正式上市,售价21.59万元起,上市27分钟内迎来5万台定单。截至4月2日,小米SU7的锁单量已达到4万辆。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米作为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和品牌影响力,因此小米汽车的入局将产生“鲶鱼效应”,推动整个汽车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并促进产业链优化升级。
小米在智能科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其进入汽车行业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互联网化方向发展。
整体而言,20万元至30万元的乘用车销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2023年国内20万元至30万元价格带乘用车销量495.7万辆,同比增长28%,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228万辆,同比增长129.4%。
国联证券分析师表示,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Model3和比亚迪汉竞争优势明显,在2023年价格调整之后,仍可以保持月销2万辆以上。小米SU7凭借在车型设计、硬件配置、智驾功能、生态赋能等众多优势,有望实现销量快速爬坡。
中信建投认为,小米汽车上市,一方面将带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从高端车型向中端车型下沉;另一方面,小米有望在自身良好的产品竞争力基础上,凭借强大的用户基础、品牌号召力以及销售渠道成为重要的“造车新势力”。
编辑|彭越 校检|袁钢 审核|刘柯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
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
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联系金妹儿
商务合作:028-8696849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