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贰

中年汽车人,困在汽车里

油车退,新能源进;合资退,自主进。这是大势所趋。

一组数据:9月份,自主品牌的份额已经超过63%,与此同时,合资品牌市占率跌破四成。新能源车市场零售112万辆,同比增长51%,环比增长9%,渗透率达到53.3%,燃油车继续保持同比20%以上的下滑幅度。

中年汽车人,困在汽车里

与之相应的,前三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4.6%,创十年新低,上汽、长安、广汽利润均暴跌。

“合资要完”、“油车成了非主流”的言论一直不绝于耳。那些没有抓住所谓的风口,又或是在这场新能源战役中败下阵来的传统车企,都面临着工厂关停、渠道退网、降薪裁员的可能性。变革的洪流滚滚而来时,影响着身处这个剧变时代中的每一个微小个体。

01

“你怎么看现在的汽车行业,油车还有戏吗?”一坐下,昊哥就问我。

昊哥是汽车专业科班出身,他毕业那时正值合资兴起的时候,各家合资品牌每年都是到高校里整个班整个班的招人。

成绩优秀的昊哥可以说是幸运儿,躺在宿舍床上就拿到了一家合资豪华品牌的offer,让身边的同学都羡慕不已。虽说南方人对北方的环境总有些不适应,但那毕竟是当时风头正劲的企业,昊哥二话没说就卷起铺盖北上“朝圣”了。

这一干就是20年,这些年昊哥常年累月被公司派驻到各地,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没怎么顾上。

直到前两年才随公司又举家搬迁到一个新的城市,他才算是彻底落了脚。不过昊哥也经历了合资品牌最风光的时代,那些年最疯狂的时候一年拿几十个月月薪,让不少人眼红。

中年汽车人,困在汽车里

面对他的问题,我竟然无言以对。一个在车企里干了20年的人,理应对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和趋势最为清楚,但现在却变得迷茫了?我一个观察者又如何敢断言。

“太快了,这才几年就变成这样了。看不懂。”昊哥的神情里流露出了些许落寞和不忿。

看不懂的是市场。和许多传统汽车人一样,尽管昊哥也早已预感到了新能源的崛起,但私底下他还是不能认同眼下消费者对电车的追捧。在他看来,这种追捧里多少有着一些“狂热”和“不理性”的成分。

于是,他便开始继续谈起油车的好处。不可否认,中年汽车人大多还会沉浸在燃油车昔日的荣光里。也不可否认,今时今日的油车仍然有存在的价值。只是对于技术问题,我们都识趣的避而不谈。这是他们的痛处,有些事情并不是个体能够决定的。

到底是行业决定了市场,还是市场倒逼了行业,合资到底输在了哪里?我们聊了大半天都没有答案,兴许也是不敢去想这个答案。

“今年公司已经在试探性征求我们意见了,愿不愿意买断工龄……”临走时,昊哥看似轻描淡写的说道。“明年估计就要动真格的了。”

“买断工龄”,这个词我上一次听到似乎还是在父辈们的聊天里。毕竟,昊哥也才四十出头。虽然在网络上四十岁已经被划归为老人群体了,但从生理角度来说,四十岁也才是刚刚步入中年。更何况,国家不还在推行延迟退休嘛。

我问他作何打算,他说姑且也就只能这样,看一步走一步。“这两年先顾家,等我小孩毕业了,我再出来折腾。”昊哥说,“还是得去疏通疏通关系。”我点了点头,只是我心里真的不知道,过两年他还有没有机会继续在这家车企里折腾。

中年汽车人,困在汽车里

02

小P是一个没有什么远大抱负的人,最常说的话是:“我们其实就是颗螺丝钉,按在哪里就在哪里干就是了。”

2003年的时候,自主品牌一个个还都是孱弱的体格,与他一同入职的几个同学都因为微薄的工资待遇早早就选择了离开。反倒只有他一个人坚持了下来,或许就是因为他这种性格。

其实不管是合资还是自主,当年一个城市里但凡有一家汽车企业,在这个企业里工作的人在本地人看来都是“香饽饽”:在当地待遇不差,还是个铁饭碗。对于小P这种性格的人,是再合适不过的。

命运也还是眷顾小P的。小P所在的这家企业,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也曾经名噪一时。不夸张的说,那些年穿着工装走在大街上,都能迎来一些羡慕的目光,颇有几分自豪感。小P虽然算不上能力出众,但勤勤恳恳从车间管理一路干到公关、市场,也说服了远在老家的女朋友一起过来和他打拼。

十年前见到他时,他穿着西装系着领带,请我在当地最好的餐厅海喝了一顿,也许是想借此证明他当初的选择没错。

只不过后来形势变了。小P任职的这家公司因为一款车型大批量出现质量问题,口碑一路下滑,导致后续的合资项目、新能源产品即使再努力也都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小P负责的燃油车业务也是一蹶不振。直到最近几年,企业已经开始持续亏损。

中年汽车人,困在汽车里

2021年,新能源大潮袭来,我给小P发消息:“不考虑动动?”他回复消息:“是该另谋出路了。”但就此再无消息。及至一年后再问他时,他意兴阑珊的说:“像我们这个年纪的,爬又爬不上去,又不是搞技术的,跳槽也没机会,兴许也就只能这样了。”

几个月前再次去到小P所在的城市,见到他时,他已经多了不少白发,但是精神尚好。

晚上聚餐,他坚持不沾酒水。临走时我问他可是要早点回家陪老婆孩子,他冲我笑着说:“我现在每天晚上去干代驾了,一个月干得好也能挣个万把块钱。”我恍然大悟。

“没办法,大城市里养个娃成本太高,光每个月上兴趣班都得好几千……”看着他远去的身影,我若有所思。

03

李飞个子不高,身形瘦削,总让人感觉一幅营养不良的样子。但是谈起工作来,他总是仿佛有无穷的精力。

李飞读书期间就喜欢法国车,没错,就是那个在中国经常叫好不叫座的法国车。毕业以后,他先在德系车企待了几年,但他说他还是喜欢南方的生活,于是有一天找到机会就投入了他最喜爱的法系品牌门下。

也不知道是不是时运不济,那一年正好是2015年,法系品牌在中国市场最辉煌的时候。

不过,李飞是个懂得在国企里的生存之道的人,加上自己在营销一线有着丰富的经验,工作又非常积极,很快就获得领导的赏识,跟随着领导一路晋升。

即使在法系品牌销量逐渐滑落的这些年里,他对法系品牌的热情也从来没有熄灭过。在公司内部,各种优秀员工的奖励他没少拿,内部对他的评价是“总是冲在工作最艰难的地方”、“别人不愿干的,他来干;别人干不好的,他干好”。

忙到什么程度,就是电话不接,消息不会的那种程度。但是在朋友圈里,却又总能看见他发的关于产品、营销的信息。身处敏感的营销口,我知道有些事情他得避嫌。

中年汽车人,困在汽车里

直到今年的某一天,我忽然发现他的朋友圈已经变成了一条直线,许久没有消息了。打听之下,才知他已经离职,跟随老领导到一个新的城市创业去了。于是,我终于拨通了那个许久都拨不通的号码。

我问他:“终于不干了?”

电话那头淡然道:“累了,卷不动了。没前途了。”我哑然一笑,想不到曾经那个最有活力的人也会觉得累了。

我问他现在在做什么。他回答说:虽然不在主机厂,但还没有完全脱离这个行业。毕竟他的根还在汽车行业。

“那干这一行就不累吗?有前途了吗?”

电话那头沉默了半响,忽然问我:“那你觉得我还能做什么呢?”

我竟然也沉默了。他跳出来了,又好像还是没有跳出来。

中年汽车人,困在汽车里

04

四年前,栎叔就曾经问过我对一家新势力品牌的看法。

当时我回答他:“不好评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开出的价码一定比你现在的高。”

栎叔对此不置可否。

栎叔是一家合资品牌的大区经理,这家合资品牌虽然体量不大,但他管辖的区域一度也是公司几个区域里销量最好的。

那时候正值新势力大肆扩张,他身边有不少认识的同行和同事,都跳槽去了那家新势力品牌。虽然栎叔嘴上不看好新能源,但是这情形还是弄得栎叔也心痒痒的。

随后他便去考察了一番。回来之后我问他如何,他却摇了摇头。栎叔属于那种老派、严谨的汽车人,对新势力内部的那套玩法,他表示接受不了。“车怎么能这样造?”他不理解。

于是,在各种聚会场合里,他都跟我们说新能源技术还不过关,燃油车还是有戏的。

随后新能源崛起,栎叔的公司销量开始下跌。我问起他情况,他答曰还好,公司体量本来就不大,虽然销量有些许下滑,但利润尚好。

再往后,价格战开启。再次见栎叔时,我还没开口,他已主动说:“今年公司已经亏损了。”

我再问他可还有得救,他叹了口气:“方向不对,努力白费。今年已经开始准备末位淘汰。”

栎叔两口子都在汽车行业,当初栎叔为了给孩子读个好学校,咬牙顶着高额的贷款在城中心CBD买了一套房。现在妻子的公司一年前已经解散,全家都指望着栎叔。

“我现在想去做售后,也许售后能够多坚持几年吧。”同样已过四十的栎叔,眼神里透露出从未有过的迷茫。

中年汽车人,困在汽车里

写在最后:

其实基层的汽车人们也许并没有那么高尚的情怀和远大的志向,他们大多数人只有很朴素的目标: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稳定的生活,仅此而已。

但在这个大时代的变革之下,即使身处大厂,当时代漂浮的“尘埃”落在个体身上时,依然像一座座随时能够压垮他们的“大山”。还困守在汽车行业里的每个小个体,故事或许并不相同,但他们都还在摸索出路。

(文中昊哥、小P、李飞、栎叔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