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年,长安汽车结束连续三年超过30亿元的亏损实现盈利。其中,长安福特(特别是林肯)为长安汽车创造的利润超过六成。
(文/潘昱辰 编辑/娄兵)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是承前启后的一年,尽管仍面对全球疫情持续演变、汽车芯片供应短缺等复杂形势,但中国汽车产业还是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行业连续三年下行的局面,重新走上了增长的正轨。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中国品牌乘用车份额显著提升,成为了过去一年头部自主品牌的主旋律。
4月28-29日,长安汽车2021年财报连同2022年一季度报一道姗姗来迟。在过去的2021年,长安汽车的营收达到1051.42亿元,同比增长24.33%;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为35.52亿元,同比增长6.8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16.53亿元,同比增长150.85%。此外,公司现金净流入同比大幅提升,经营现金净流量229.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5.17%。
今年第一季度,长安汽车的营收达到345.76亿元,同比增长7.96%;归属股东的净利润达到45.36亿元,同比增长431.45%。
盈利主要靠福特
如果单看销量,长安自主品牌汽车的确势头良好。
2021年,长安汽车总销量超过230万辆,同比增长14.82%,市占率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其中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销售175.5万辆,同比增长16.7%,居行业第二;与行业第一的差距,也较2020年缩小了63.7%。
但要是横向对比吉利、长城等头部对手的财务表现,长安汽车尤其是自主品牌仍与之有较大的距离。
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下行期。在此期间,吉利、长城两大头部自主品牌的年均净利润仍能维持在50亿元以上,但长安汽车直到2020年净利润才突破30亿元。
此外,长安汽车的历年损益中,还包括以政府补贴为首的非经常性损益。2021年,长安汽车共计获得13.36亿元政府补助。如果扣除这些非经常性损益,那么从2018-2020年,长安汽车每年均亏损30亿元以上,而吉利与长城同期在扣非后依然保持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大自主车企中,长城汽车的盈利完全依托自主品牌,吉利的大部分利润同样来自自主品牌,与沃尔沃合资的领克品牌,去年盈利为7亿元,占吉利汽车盈利的15%左右。
然而,虽然现阶段长安销量增长势头最强势的是自主品牌,但为长安汽车运营兜底的却是合资品牌,确切来说是长安福特。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长安福特全年销量30.5万辆,同比增长20.3%,这已是长安福特连续两年实现同比正增长。是年,长安福特的营业收入为617.65亿元,净利润为22.84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余整车产销企业。尽管长安福特的销量仅占长安汽车总销量的13%,但盈利却占到超过64%,是当之无愧的利润奶牛。
而去年长安福特的表现,还远远不及其巅峰时期。
在长安汽车历年财报中,长安福特一直被视为集团的重要合资企业,对合资企业和联营企业的应占损益具有重大影响。
自2015年以来,长安福特走上在华销量巅峰。而其在2015、2016、2017年的净利润分别达到174.69亿元,181.65亿元和121.71亿元,分别占长安汽车净利润的175.51%、176.62%和170.53%。换言之,当时的长安汽车集团,完全是依靠长安福特的利润输血,来填补其他亏损板块的窟窿。
随后,长安福特由于多年没有对产品进行革新,加之车市整体下行和市场竞争激化,导致销量急剧下滑。2018-2020年,长安福特的净利润依次为-7.92亿元、-38.51亿元、0.16亿元,而集团的总体盈利能力也每况愈下。
近两年,长安福特利润得以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则是豪华品牌——林肯的国产化推进。长安汽车在财报中提到,去年长安福特SUV车型和高端轿车贡献超过70%销量,其中林肯品牌销售8.9万辆,同比增长109.1%。
截至2021年,林肯品牌已实现冒险家、航海家、飞行家三款SUV车型的上市布局,今年第一季度,长安林肯进一步上市了首款轿车林肯Z,覆盖了不同价格区间的细分市场。福特品牌也有追光者、新一代蒙迪欧等车型上市。
此外,另一家合资企业长安马自达得益于去年的“两马合并”,销量同样取得了一定增长。2021年,长安马自达营收达到174.6亿元,净利润达到8.6亿元。
合资品牌利润维持高位,反衬出长安自主品牌盈利能力的薄弱。
与吉利、长城等主要竞争对手相比,长安汽车一直缺乏高溢价的自主品牌产品,主销的CS75、逸动等车型多以性价比优势占据市场。
近年来,长安汽车一直在推动将旗下UNI序列品牌独立,以图与吉利领克、长城魏牌/坦克等中高端车型竞争。不过目前UNI序列的三款车型的平均售价仍在15万元以内,销量表现也与领克相差较大,还未到真正发力的时刻。
而长安汽车去年得以扭亏为盈,依靠的也不仅仅是汽车销售业务。
在长安福特一家养活长安汽车的时期,长安汽车还同时经营着长安铃木、长安标致雪铁龙等连年亏损的企业。近三年来,长安汽车除将这些包袱接连转手外,还累计关停并转96万辆整车、87万台发动机的落后产能。至2021年,长安汽车设计产能205万辆,产能利用率达到67%,抵消了许多因产能严重过剩带来的损失。
此外,在非主营业务方面,长安汽车去年的投资收益达到10.14亿元,同比增长26.53%。
利润:大都投给电动车
随着长安汽车扣非利润扭亏为盈,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也逐渐浮出水面:依托长安福特盈利的长安汽车,这些利润最终流向了哪里?
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革,长安汽车近年的研发重点在电气化与智能化,这已不是什么新闻。何况作为国内最大的自主品牌车企之一,电气化一直是长安汽车的短板。
早在2017年,长安汽车便公布了首个新能源发展战略——香格里拉计划:2025年全面停售传统意义燃油车,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然而计划披露之后,长安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进展一直没有显著成果,市场份额相较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传统对手也不算突出。
直到2021年,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终于首次突破1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00%。不过据乘联会数据显示,长安新能源有99%的销量属于奔奔E-Star这款代步小车。
凭借微小型代步车的高销量,长安汽车暂时不用为双积分目标担忧,但如此产品结构并无助于长安新能源盈利,更无益于长安新能源的品牌价值提升。这也成为近年来长安汽车持续加大电气化、智能化生产与研发投入的主因。
如前文所述,近三年长安汽车为使产能结构全面提质升级,除关停过剩老旧产能外,还新建107万辆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整车产能、60万台高效发动机产能,以及10万套新能源电池产能,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生产基础。
在研发投入上,去年长安汽车的研发费用增长了21.67%,达35.15亿元,研发占营收比重约为4.6%,与上年基本持平;研发人员数量由上年的6636人上升至7269人,占员工总数的17%以上。主要研发方向包括PLUS/UNI系列乘用车、iDD系列插电混动车型、全新电动车、自动驾驶、新一代纯电智能整车平台和智能电动数字化。
虽然近年来长安汽车对电气化转型的投入力度很大,意愿也不可谓不坚决。不过在比亚迪、特斯拉屡创新高,连吉利、长城等传统对手也在不断发力的背景下,长安在高端和主流电动车领域的布局还是缺乏亮点。
更重要的是,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由于材料成本持续处于高位,加之持续的研发投入,绝大多数品牌当下都难以实现盈利。财报数据显示,长安新能源公司去年营收为56.32亿元,同时亏损也高达27.72亿元,是长安汽车控股的整车制造商中唯一亏损的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新能源去年的亏损总额,比长安福特的净利润还要多出近5亿元。换个角度来看,长安福特(特别是林肯)去年为长安汽车创造的利润,几乎全部填给了新能源汽车业务。
和燃油车一样,品牌向上一直是自主新能源车的发展重点与难点,长安汽车如果不能烘托品牌价值,说服新兴消费者购买,那就会像燃油车那样失去弯道超车的机遇。
实际上,长安自香格里拉计划发布以来就一直有品牌高端化的打算。2021年5月,长安与蔚来的合资公司正式更名为“阿维塔科技”,首款车型阿维塔11也一并发布。该车型搭载有华为激光雷达在内的驾驶传感器,计划于今年第二季度上市。
不过,代表高端的阿维塔仅是长安汽车抬升品牌价值的手段之一。而在10万-30万元之间的主流电动车,才是长安汽车未来能够稳住市场基本盘的主力。由于连年亏损,今年1月末,长安新能源获得近50亿元B轮融资输血,并计划推出3款基于全新电动平台的纯电动车,分别为C385、C673和即将上市的LUMIN微型车。
4月13日,长安汽车在全球伙伴大会上将全新电动品牌正式被命名为“长安深蓝”,并公布了最新的销量目标:到2025年,长安汽车总销量达到400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到105万辆,占比达35%。同时,既有的长安、欧尚、凯程等品牌也将向电气化转型。
观察一下:
一个无奈的现实是,自主供血对多数新能源车企而言仍然十分遥远。
今年,以上海、吉林为首的多地疫情爆发,以及电池原材料不断上涨、芯片供应短缺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仍在不断亏损中的长安新能源带来压力。目前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品牌一样,长安汽车旗下最为畅销的奔奔E-Star国民版已宣布正式涨价。
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降临,进一步考验着长安汽车与竞争对手的应对和抗压能力。这同时也意味着:在时机真正成熟前,长安汽车仍需依靠盈利能力更强的合资燃油车型为其兜底。
好在对于历史悠久、家大业大的长安汽车而言,更多的回旋余地和试错的机会仍是其较对手最大的优势。考虑到中国汽车仍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果长安汽车能够把握住核心机遇,那么未来新能源汽车的主赛道上仍会有其一席之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